简介
广东省结构性心脏病(SHD)重点实验室是在原来“广东省风湿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扩充研究内容,增加先心病、心肌病临床与基础实验研究,建立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广东省结构性心脏病(SHD)重点实验室”,为SHD的系统防治研究提供高水平的技术平台。在SHD重点实验室的技术支撑下对SHD开展重点研究。
在心血管疾病谱中,结构性心脏病(SHD)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国内各大心血管医疗中心外科手术中,这类病人占了60-70%;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差异甚大,结构性心脏病中除了风湿性心脏病发病率近年略有下降外,先心病、老年瓣膜病、心肌病发病率仍处于上升阶段,相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中,SHD仍会处于较高发病率。因此加强对SHD的研究,将对广大民众生命健康和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目前,我国SHD研究水平与西方先进国家差距甚大,建立重点实验室,对我们追赶和缩小与西方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先天性心脏病系统防治研究
以临床诊疗新技术为支撑,开展先天性心脏病(CHD)流行病学社区人群防治以及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研究。开展CHD新生儿期外科手术新技术及围术期心、肺、脑等重要器官保护研究,同时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介入治疗器械,使介入性心脏治疗技术更广泛普及,提高CHD诊治水平。在基础研究方面,开展CHD分子遗传学研究,同时通过社区人群防治干预性研究;基于CHD动物模型和样本库探讨CHD致病机制。
二、瓣膜性心脏病(VHD)防治研究
开展风湿性心脏瓣膜病(RHD)易患人群识别评分系统和早期分子标志物的筛选研究以及风湿性心脏瓣膜病(RHD)自身抗原谱及早期分子标志物的筛选;开展老年性退行性心脏瓣膜病(SDHVD)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开展胸腔镜辅助下瓣膜置换及成形术相关研究;与深圳先健公司、惠泰公司及广州冠昊公司合作,开发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左心辅助循环装置(LVAD)以及经皮导管心脏瓣膜置换装置和人工生物心脏瓣膜等系列国产化高科技医疗器械等研究。
三、心肌病实验与临床研究
建立中南五省大规模多中心的心肌病研究网络,开展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VC)患者及家族调查,建立数据库,对ARVC患者及家族进行易感基因检测、随访。在ARVC群体中进行危险因素分层和干预,以期减少ARVC患者猝死发生率。开展对肥厚型心肌病变异基因识别研究;找寻新的变异基因,对肥厚性心肌病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和变异基因致病机理的研究。在临床上加强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危险因素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预防猝死。
四、结构性心脏病智能诊疗研究
基于对X线、心血管造影、超声、CT 及 MRI 等常见心血管影像进行常见结构性心脏病的智能建模和智能诊断;基于临床大数据和影像进行常见结构性心脏病的智能评估;基于三维显示技术进行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心脏的智能显示与交互,对手术进行智能导航,提高手术质量;基于手术视频数据进行结构性心脏病手术的智能评估;构建智能建模、智能诊断、智能评估和智能导航的一体化软件平台并进行临床应用。
杰出人才
徐小维,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特聘副研究员,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2011年/2016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得工学本科/博士学位。曾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访学,在美国圣母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青年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数字医疗分会常务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会议论文50余篇,授权专利2项。主要开展心血管疾病人工智能研究,在CVPR、AAAI、MICCAI、MIDL、ISBI、DAC、ICCAD等顶级会议以及TPAMI、TCAD、TBioCAS、Nature Electronics、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等顶级期刊上发表多篇人工智能相关论文。
硕、博士导师介绍
陈寄梅,心研所所长、心外科主任、心外科与先天性心脏病外科学科带头人、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荣获“中国好医生”“广东好医生”“岭南名医”等光荣称号。在先心病防治领域成绩卓著,获“宋庆龄儿科医学奖”。先后在美国、德国、日本著名医学机构进修。擅长各类儿童复杂心脏病的手术,尤其对成人先心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体外生命支持与循环专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负责人、心血管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骨干、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从事临床一线工作30余年,在先天性心脏病外科关键技术创新与综合防治体系的建立方面成绩卓著,先后获得广东省科技一等奖和宋庆龄儿科医学奖。荣获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工人先锋号”代表、“中国好医生”月度人物、“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参与TOF-Life国际多中心研究,发表论文211篇,包括Circulation在内的 SCI 论文21 篇。担任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心外科分册中文版副主编、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议专家。
庄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任WHO心血管病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主任,广东省心血管中心主任,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首席专家,广东省华南结构性心脏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人工智能与三维技术实验室主任。曾任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院长,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亚洲心血管和胸外科学会理事,美国《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杂志编委,《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副总编辑。长期从事重症复杂先心病的外科治疗和系统防治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多项新术式并成功应用于复杂先心病的外科治疗,率先将3D打印、虚拟现实和混合现实等三维技术综合应用于先心病外科辅助诊疗中,负责建立国内首个省级先心病综合防治网络,领导临床和科研团队将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复杂先心病外科矫治水平提高到国际先进行列。2018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近10年主持近10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攻关课题,共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以通讯或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60余篇,发表期刊包括《Circulation》、《European Heart Journal》等学科高水平期刊,获得专利10余项,牵头制定了我国首个胎儿心脏超声检查和先心病产前咨询规范。
张智伟,医学博士、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儿童心脏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湖南衡阳医学院医学系并获学士学位,1991年和2004年先后毕业于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获医学硕士、医学博士学位。兼任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分会主任委员;美国心脏病学院资深会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心血管病学组顾问;《岭南心血管病杂志》、《临床儿科杂志》编委。
擅长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狭窄、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疾病的介入治疗,在全国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声望。由于在先心病介入治疗方面的贡献,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第二完成人)、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宋庆龄儿科医学奖(第一完成人)、广东省医学会突出贡献专家奖等奖励多项。主持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课题2项及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4项等。由他主持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器械的研制”取得了重大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SCI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副主编著作2本。
刘小清,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WHO心血管病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主任,广东省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心脏病预防与控制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流行病学分会常委。承担了 2 项世界卫生组织项目,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课题1 项、省部级课题6 项。发表论文130余篇,SCI论文30篇。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宋庆龄儿科医学奖 1 项;中华医学科技奖 2 项。任国际高血压协会会员,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流行病专业学组成员,广东省医学会卫生学分会常委,广东省优生优育协会委员,《循证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
范瑞新,医学博士、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心外科行政副主任、血管外科一区行政主任、大血管外科学术带头人。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委员会所属大血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第四届委员会所属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血管病医师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血管外科技术与工程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胸外科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委员。
从事心外科工作30多年,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每年完成心外科手术近350例,其中每年完成大血管外科手术近200例。参与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卫计委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大项目、“九五”、“十五”攻关课题的研究工作,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科委重大疾病科研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卫生厅基金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等多项研究工作。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奖”(简称“金刀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国之名医·卓越建树”称号、 “2018年度南粤工匠”表彰。
黄焕雷,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瓣膜及冠心病外科主任。长期从事心脏外科临床医疗工作,对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先心病、房颤的手术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各类微创心脏手术,如微创二尖瓣三尖瓣修、微创主动脉瓣和多瓣膜置换、微创搭桥、以及介入瓣膜(TAVI)手术治疗。任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心血管外科杂志》及《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特约审稿专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温树生,广东省儿童心脏中心副主任、小儿心脏外科主任、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擅长大血管转位、法乐氏四联症等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带领团队开展先心病微创治疗,包括经胸封堵、腋下、胸骨下段小切口、全胸腔镜手术等,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潘微,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心脏母胎医学科主任。1992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儿科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0年和2011年先后毕业于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儿科、心外科获得医学硕士、医学博士学位。2008年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附属费城儿童医院心脏中心进修学习。从事儿科心血管专业近30年,熟练掌握儿科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及内科治疗、介入治疗技术。尤其擅长于重症、复杂先心病的超声诊断及围术期处理。作为主要参与者,2015年完成我国第一例胎儿心脏病产时手术、2016年完成我国第一例胎儿宫内介入术、至今已完成7例,均获成功。
副主编论著四部,主译一部,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参与制定“中国胎儿心脏超声检查技术规范”、制定了“广东省胎儿心脏超声操作规范和临床咨询技术指南”。完成广东省科技项目3项,承担国家“十三五”重大课题分课题一项。两次获得“广东省人民医院新技术奖”。作为主要参与者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获第十一届宋庆龄儿科医学奖一次。系国家卫健委首批先心病介入治疗培训导师;兼任中国胎儿心脏病防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优生优育协会先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出生缺陷防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胎儿心脏病协作组组长,广东省超声医学分会常委等学术职务。
王树水,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广东省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广东省儿童心脏中心副主任,心儿科主任。1993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后在广东省心血管研究所获得医学硕士、博士学位。兼任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结构性心脏病分会侯任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儿童心血管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科儿科分会心血管学组委员。
从事小儿心血管病诊治工作20余年,擅长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等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在小儿心脏病超声诊断、疑难小儿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亦方面有较深研究。是卫生部首批先心病介入治疗培训导师及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先心病介入治疗资质考试面试考官。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及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等课题7项,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奖励6项。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在国际心脏病学杂志、儿科学前沿、遗传学前沿、罕见病杂志、日本儿科杂志、欧洲超声医学杂志、美国超声医学杂志等SCI期刊及国内核心期刊等发表临床型研究论文60余篇。
黄美萍,博士生导师,导管室主任。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全国影像学组委员、中华放射分学会全国儿科学组委员、中华儿科学分会放射学组全国委员、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疗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放射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心血管病学分会影像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师协会儿科影像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委员。《中华放射学杂志》、《磁共振成像》及《岭南心血管病杂志》审稿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是心血管疾病的影像诊断、基于多模态影像技术的结构性心脏病手术导航、大数据技术及人工智能在心血管医学领域的应用、3D打印及可视化技术研发。熟练掌握常见及疑难病例的影像诊断,尤其擅长于心血管疾病的影像诊断。曾在《JACC:Cardiovascular imaging》等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0多篇,主编《先天性心脏病多层螺旋CT诊断学》1部,参与6部影像学诊断的著作编写。参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主持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4项,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广东省医学科研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等各级科研项目10多项。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及广州市科学进步二等奖各1项,贵州医学科技三等奖2项。
周成斌,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心外科体外循环室主任、心脏母胎医学科副主任。从事成人和小儿心力衰竭辅助循环、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危重症体外生命支持(ECMO)、胎儿心脏病产前诊治工作。擅长成人和小儿心力衰竭辅助循环、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危重症体外生命支持(ECMO)、胎儿心脏病产前诊治等。曾获广东省医学杰出青年人才称号,参与获得宋庆龄儿科医学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2项。
现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体外循环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胸心外科学分会体外循环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分会委员,中国胸心血管麻醉学会体外生命支持分会候任主委,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委员、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与体外生命支持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疗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分会委员等职务。
袁海云,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生导师。担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体外生命支持与循环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胸心血管麻醉学会体外循环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外科分会第一届青年委员、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心血管外科专委会青年委员。中山大学博士毕业后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后赴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访问学习。主要从事胎儿体外循环技术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心室辅助泵的研发和心脏发育相关分子机制研究,对先天性心脏病的综合防治及心血管疾病的辅助循环支持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担任《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中国心血管病研究》、《实用医学杂志》和《临床与病理杂志》编委。主持完成省自然、中医药局及卫生厅科研项目多项,参与完成“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和国自然项目多项。近年来在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发表40余篇,SCI论文24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 11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80分。
李晓红,女,医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与心脏发育,干细胞与冠心病治疗,干细胞与衰老的应用基础研究。2011-2013年在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医学院进行蛋白重编程访学研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H-index 17。参与编写学术专著2部,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留学归国人员择优资助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计划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曾获中国药理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理学者工作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广州市首批珠江科技新星奖励。
吴岳恒,博士,副研究员,遗传咨询师。任职于华南结构性心脏病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有:①心血管疾病的遗传病因和致病机制研究;②心血管材料和器械研发。现为广东省医学会遗传学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会遗传学分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6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专利授权11项,近三年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包括共同)发表SCI文章19篇。
张曹进,医学硕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心血管疾病诊断与介入治疗,擅长高血压、房颤、冠心病、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及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尤其在肺动脉高压及成人结构性心脏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雷黎明,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心外科重症监护一科行政主任。现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体外生命支持与循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脏重症分会常务委员及青年专业组组长。
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波士顿儿童医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心脏发育相关基础研究及心血管疾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病机制研究,对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冠心病、大血管疾病的围手术期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市科技计划及厅级科研项目多项,参与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近年来在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发表20余篇,SCI论文十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 12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50分。
刘健,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硕士生导师。擅长心脏瓣膜病的微创治疗(胸腔镜及介入)、房颤的微创治疗、冠心病及心脏肿瘤的微创外科治疗。 曾赴德国 Berlin Heart Center,瑞典 Heart Center, Linkoping University 访问学习。现任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微创心血管外科专委会委员、国际微创心胸外科学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房颤动防治委员会委员。
郭予雄,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主任,副主任医师,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硕士生导师(南方医科大学、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第一批)、广东医院最强科室之实力中青年医生、广东省科技咨询专家。长期从事PICU临床工作及小儿急救及危重病医学研究。用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带领学科取得了快速进步和发展,擅长处理各类危急重症、器官功能维护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等,尤其擅长儿童严重脑损伤临床评估及规范化管理。中国儿童重症医师分会呼吸危重症与机械通气专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童重症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儿童危重病医学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儿童危重病医学分会儿童心脏与循环学组组长。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SCI收录4篇。主持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3项、广东省华南结构性心脏病重点实验室课题1项。 201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儿童脑发育障碍的早期识别和综合干预》研究团队骨干。多次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等。
梁杰贤,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外科麻醉科副主任。科研方面以心肌保护、先天性心脏病麻醉研究、疼痛机制研究等为主要方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省自然科学基金两项、省科技计划项目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省科技计划、省医学科研基金等多项。曾多次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计划项目、省医学科研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及湖南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等评审工作。在核心期刊发表中文文章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中文文章近20篇、SCI10余篇。指导硕士研究生7名,带教进修医生、实习医生数十名。临床上主要从事各种常见心脏病手术的麻醉,对各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尤其是在低体重儿、早产儿、婴幼儿的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及术中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等有较高造诣。
岑坚正,心脏移植与辅助外科主任、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儿童及成人心血管外科先心病治疗,尤其专注于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先心病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常委兼心胸外科学组组长。作为主要参与者,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14篇。
刘晓冰,医学博士、小儿心脏外科副主任。致力于心血管外科的临床及研究工作,常规微创小切口手术矫治各类心脏病。擅长各种复杂心脏畸形矫正、儿童及成人瓣膜病变的修复、大血管及冠脉血管畸形的矫治;成人先心病的外科手术及术后康复指导。现任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委会全国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心胸学组秘书。在新技术方面,2015年底开展GOTX膜双叶瓣重建肺动脉瓣,对右室流出道肺瓣缺失的患者取得良好的近期及中期结果,是目前国内缺乏同种带瓣管道重建右室流出道的一种有效替代技术;2017年在国内首次发表冠状动脉异位起源于升主动脉并壁内走行畸形的外科矫治,救治了一批存在猝死风险的青中年,并积累国内最大宗病例;2019年手术团队通过胚胎及解剖的研究,证实单纯的一侧肺动脉缺如可以通过早期的手术矫治挽救退化的肺动脉,最终可挽救患侧病肺。近年与高校及研究所合作,深入研究结构性心脏病特别先心病的三维可视化重建技术。在3D打印心脏、虚拟现实及混合现实重现心脏解剖方面取得突破成绩,并成功运用临床。现阶段利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进行先心病防诊治方案精准化研究;依靠心研所前期两万例先心病的数据基础,构建先心病风险预测、精准诊疗和预后评估的模型,提升了先心病的总体治疗效果。
韩凤珍,教授,妇产科副主任、儿童心脏中心副主任、产科主任、心血管产科主任。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曾在香港大学玛丽医院产科工作及学习,在美国费城儿童医院做访问学者。从事妇产科近三十年,擅长诊治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擅长对高危妊娠的管理和监护;目前主攻“妊娠合并复杂心脏病的诊治,胎儿先心病产前诊断产后治疗一体化研究”。主持及参与多项省级及国家级课题,发表论文多篇。广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围产分会常委、广东省女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围产医学分会常委、广东省优生优育协会先心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产科急救杂志》编委;广东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广州市孕产妇急危重症救治专家组组长等。
刘辉,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放射科副主任。擅长胸、腹部疾病的影像诊断。哈佛医学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访问学者,从事影像诊断工作24年,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Circulation》及《Radiolog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面上项目及1项广州市科技计划面上项目;现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心血管磁共振学会中国委员会委员,国际心血管CT协会中国区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放射科医师分会心血管学组组长,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医学分会委员。作为主要参加者获得2015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度以主要研究者省份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及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刘玉梅,硕士生导师,广东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200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在美国费城儿童医院NICU学习。社会任职包括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心血管学组新生儿心血管病协作组成员、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循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委员兼秘书、广州市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儿科呼吸学组支气管镜协作组及质量控制专家组成员。从事儿科医教研工作17年,擅长新生儿心血管、呼吸疾病及危重症的诊疗,在新生儿及小婴儿心血管及气道问题处理、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综合管理及早产儿慢性肺部疾病的管理也具丰富的实践经验。主持省科技厅及省医学科学科研基金项目各1项,以主要参与人参与多项省级/国家级纵向及横向项目。
高强,临床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哈佛大学医学院/布莱根妇女医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广东省结构性心脏病诊疗安全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创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第四届心外青年医师手术技能大赛中获得广东赛区特等奖,南部赛区一等奖,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在科研方面具有较丰富的经验,累计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国内核心期刊20余篇,主持省级、市级、厅级项目各1项,参于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项目多项。